-
【泉州招商】泉州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快速增长
近年来,泉州市通过出台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强化招商引资等一系列举措,推动石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泉州市石化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近22%,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为打造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政策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泉州市出台《泉州市石油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和路径。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条等措施,推动石化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在政策引导下,泉州市石化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规上企业数量和产值均显著提升。 二、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泉州市石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规上企业数量已达338家,实现工业增加值659.73亿元。泉港、泉惠石化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增加值和总产值均保持较高水平。园区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影响力不断提升,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泉州市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100万吨/年乙烯及炼油改扩建项目、百宏化纤、天骄化学材料、ES高纤等项目平稳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提升了产业附加值。同时,泉州市积极谋划中化三期炼化一体化、中化化纤等重大项目,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创新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泉州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国家级阀门、石化产品检验中心”等平台相继建成。这些平台为石化产业提供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质量检测等全方位支持,推动了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泉州市将继续依托泉港、泉惠两大石化基地,深耕石化下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等措施,泉州市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石化产业优势,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石化产业基地。
2025-07-28
-
【泉州招商】泉州远洋渔业规模创新高 口岸通关效率显著提升
近年来,泉州市通过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推动远洋渔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水产品进口量创下历史纪录。与此同时,检验检疫部门优化监管流程,实施分类管理,大幅提升通关效率,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产业规模跃居福建省前列 泉州市远洋渔业自2012年起步以来,呈现爆发式增长。从最初仅有的4艘远洋渔船,发展到当前拥有54艘现代化作业船舶,总吨位和年产量均位居福建省第二位。作业范围从近海逐步拓展至中海、深海区域,形成全域覆盖的捕捞体系。产业形态向规模化、多元化转型,涵盖捕捞、加工、贸易全链条。 二、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增强 2016年10月,泉州市深沪湾港区深沪国家中心渔港远洋作业区2个专业化泊位通过验收并对外开放。该工程填补了福建省专业化渔港空白,为远洋渔船停靠、装卸提供高效平台,进一步强化了泉州作为区域性远洋渔业枢纽的地位。 三、检验检疫流程持续优化 为适应远洋渔业快速发展需求,泉州检验检疫部门推出专项监管方案,引入风险评估机制。对中低风险自捕水产品实施“即查即放”模式,覆盖80%以上入境货物,平均通关时间缩短50%以上。2016年,泉州口岸检疫查验入境自捕水产品达3.64万吨,同比增长22.56%,创历史新高。 四、政策协同助推产业升级 泉州市结合国家远洋渔业扶持政策,推出地方配套措施,包括船舶更新补贴、燃油成本减免等。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渔业资源开发合作,拓展海外捕捞基地。产业链下游的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等环节同步完善,形成“捕捞—运输—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 五、质量安全与效率并重 在提升通关效率的同时,检验检疫部门强化源头管控,对远洋渔船实施卫生标准认证,建立从捕捞到口岸的全流程追溯体系。高风险产品仍实行100%实验室检测,确保食品安全底线。这种差异化监管模式既保障了质量安全,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当前,泉州市远洋渔业正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未来将通过技术升级和国际合作,进一步扩大产业优势,为福建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25-07-28
-
石湖港区打造全国最大荒料石集散地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近年来,石湖港区通过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吸引了大量石材企业集聚,成为全国最大的进口荒料石集散地。凭借高效的物流体系和区位优势,该港区不仅服务泉州市南安、惠安等地上千家石材企业,还承接了部分厦门石材企业的业务转移,进一步巩固了行业领先地位。 一、区位优势与产业集聚效应 石湖港区地处东南沿海,拥有天然的深水良港条件,适合大型货轮停靠。该港区紧邻泉州市南安、惠安等石材产业集中区域,形成了从港口到加工基地的短距离物流链,大幅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随着港区功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石材贸易商将其指定为卸货港,进一步推动了产业集聚。 二、基础设施升级助力吞吐量增长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进口石材需求,石湖港区近年来持续提升靠泊、装卸、运输和仓储能力。新增的大型吊装设备和现代化仓储设施显著提高了作业效率,使得进口荒料石的周转速度大幅提升。数据显示,该港区曾实现进口石材吞吐量同比增长显著,创下历史新高。 三、区域协同与业务转移趋势 随着石湖港区服务能力的增强,部分原本依赖其他港口的石材企业开始将业务向该港区转移。例如,厦门一些石材经营企业为降低物流成本,逐步将进口业务调整至石湖港区。这一趋势不仅提升了港区的市场份额,也进一步强化了其在行业内的核心地位。 四、未来发展规划与行业影响 未来,石湖港区计划继续扩大规模,进一步提升吞吐能力,并探索智能化管理手段,以应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作为全国最大的荒料石集散地,该港区的发展将对国内石材行业的供应链优化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为区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2025-07-28
-
【晋江市招商】省政协领导调研晋江经验 肯定县域发展标杆作用
近日,福建省政协调研组赴晋江市开展专题调研,重点考察"晋江经验"在新时代的实践成果及政协委员企业参与家乡建设的成效。此次调研聚焦招商引资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了解晋江市在产业升级、改革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实践。 一、深入企业一线把脉发展现状 调研组先后考察了当地多所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机构。在教育领域,调研组详细了解了民办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举措;在制造业板块,重点调研了生活用纸行业龙头企业智能化改造情况;针对商贸领域,走访了五金机电专业市场,听取商户对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建议。调研过程中,相关部门负责人向调研组汇报了晋江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措施,包括简化审批流程、强化要素保障等支持政策。 二、座谈交流共商发展良策 在专题座谈会上,调研组与当地企业家代表进行深入交流。与会企业家分享了坚守实体经济、推动技术革新的实践经验,特别介绍了应对市场变化的创新做法。调研组高度评价了企业家群体展现出的拼搏精神,强调要持续弘扬"敢为天下先"的创业传统,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充分肯定县域发展示范效应 调研组指出,晋江市作为福建省县域经济领头羊,近年来在产业转型、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特别肯定了当地坚持"六个始终坚持"和"处理好五大关系"的发展思路,认为这些经验为全省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调研组建议,晋江要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先行先试。 四、传承创新再谱发展新篇 调研组强调,新时代践行"晋江经验"要注重与当前经济形势相结合。在考察城市规划展示馆时,详细了解了产城融合发展的长远布局。调研组提出,要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引导更多海内外资源参与家乡建设,同时要注重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此次调研活动由泉州市、晋江市相关负责同志全程参与。调研组表示将持续关注晋江发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为福建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2025-07-28
-
福建新设两岸青年交流基地 深化合作提升招商引资潜力
近日,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新设6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福建省新增两处:南安市郑成功故里和福州市海峡青年交流营地,此举将进一步强化福建在区域招商引资中的枢纽作用,推动两岸青年互动与经济融合。随着福州市累积达三处基地全省领先,新设施将优化资源整合,助力共建共享平台,为投资环境注入新动力。 一、福建省新增两岸交流基地整体布局加速完善 本次新增基地是2024年国家深化两岸融合政策的具体落实,结合前期福建省已有设施,福州市以三处基地位居数量首位。这不仅反映地方对交流合作的重视,还为招商引资创造稳定载体。全省基地网络覆盖文化、青年等多领域,旨在通过制度化平台促进两岸资源共享和产业对接,避免碎片化投入。 二、南安市郑成功故里强化历史文化纽带 南安市基地以民族英雄郑成功文化为主题,聚焦传统教育与现代交流结合,近年来举办多次两岸文化节庆活动,增强共同身份认同。基地启用后有效整合本地资源,吸引相关产业投资,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升级。通过常态化活动,为招商引资提供文化遗产与现代经济融合的示范场景,吸引两岸企业参与。 三、福州市海峡青年交流营地打造青年合作新引擎 该营地位于福州市区,占地203亩,总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2017年第六届海峡青年节期间启用,作为永久性基地承载常态化交流项目。设施包括多功能会议中心、实训场馆和生活区,服务于两岸青年创业培训与创新竞赛。近年来营地举办年度节会和招商洽谈会,成为招商引资的高效平台,促进青年创业投资流入福建省。 四、基地扩展助推经济融合与政策红利 新设基地与福建省现有网络协同增效,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深化两岸融合的导向,通过制度化渠道降低投资风险。2024年新增项目凸显福建在两岸交流中的桥梁作用,为招商引资带来政策红利。未来将持续优化服务功能,培育青年双创生态,强化经济共赢机制,保障合作项目可溯源与可持续。
2025-07-28
-
泉州市政协组织视察安溪产业园区 聚焦新兴产业发展与招商引资
近日,泉州市政协组织港澳委员和特邀嘉宾赴安溪县开展专题视察,重点调研中科生物产业园和三安光电产业园发展情况,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升级及招商引资工作召开座谈会。与会委员提出,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存量优化与增量拓展,同时发挥港澳委员桥梁作用,为泉州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聚焦产业园区发展把脉转型升级路径 2024年6月中旬,视察组实地考察了安溪县两大重点产业园。中科生物产业园以生物科技为核心,集聚了基因工程、生物制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三安光电产业园则专注于半导体与光电技术研发,已成为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杆项目。委员们指出,泉州市需进一步强化产业链协同,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同时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二、深化供给侧改革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座谈会上,委员们建议从存量和增量两方面发力:一方面,通过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提升纺织鞋服、建材家居等传统产业附加值;另一方面,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前沿领域。泉州市近年来已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产业创新,2023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显著,但仍需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和人才短缺制约。 三、发挥港澳委员优势拓展招商引资渠道 港澳委员结合跨境资源整合经验提出,可依托泉州侨乡优势,搭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平台,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例如,通过“以商引商”模式,引导港澳资本参与泉州重点园区建设;同时建议优化营商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增强外资企业投资信心。2024年泉州市招商引资工作中,港澳地区的项目签约额占比稳步提升,成为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支撑。 四、强化政企协同推动建议落地见效 泉州市政协表示,将梳理委员意见形成专项报告,供政府部门决策参考。下一步计划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组织产业对接活动,并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安溪县相关负责人回应,将结合视察建议完善产业规划,重点在人才引进、金融支持等领域推出配套措施,力争2025年前建成更具影响力的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此次视察活动凸显了泉州市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也为区域产业升级与招商引资提供了新思路。未来,泉州市将继续发挥政协智库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助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5-07-28
-
石狮以创新引擎激活智能制造新动能 招商引资助力产业升级
近年来,石狮市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加速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向高端化迈进。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当地聚焦技术创新主体培育,形成“数控一代”示范工程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协同效应,智能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一、政策体系构建创新生态 石狮市先后出台多项扶持措施,包括推进大众创新创业专项行动方案、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培育计划等。这些政策明确将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人才引进等组合手段,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例如,对通过省级以上认定的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并优先支持其参与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 二、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 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为突破口,石狮市引导企业应用智能数控设备改造生产线。某知名服饰企业引入全自动裁剪系统后,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多家机械制造厂商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设备远程运维。此类转型案例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协同升级,形成“龙头带动+集群发展”模式。 三、产学研协同突破技术瓶颈 石狮市推动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促成多所高校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发高精度伺服控制系统、三维仿真设计软件等关键技术。其中,一项关于智能纺织机械的联合研究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填补了行业空白。此外,当地定期举办智能制造技术对接会,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四、载体建设优化产业布局 规划建设的智能装备产业园已吸引数十家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入驻,形成从研发设计到整机组装的完整产业链。园区配套建设共享检测中心与技术培训基地,为企业提供标准化服务。同时,石狮市通过举办国际智能装备展览会等平台,扩大产业影响力。 五、阶段性成果显现竞争力 据公开数据显示,石狮市智能装备产业规模持续增长,部分产品已出口至海外市场。在细分领域,工业机器人关节模组、高端纺织数控设备等产品市场份额居全国前列。未来,当地计划进一步强化基础研发投入,重点突破智能感知、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 通过系统性布局,石狮市正逐步构建起以创新为内核的智能制造体系。这种“政策牵引+市场驱动”的双轮模式,不仅提升了传统产业附加值,也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2025-07-28
-
泉州政协视察产业园区聚焦招商引资新路径
近日,福建省泉州市政协组织港澳委员和特邀嘉宾前往安溪县开展产业园区专项调研。在2024年5月中旬的行程中,调研组实地考察了中科生物产业园与三安光电产业园,并围绕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创新及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展开专题座谈。此次活动旨在充分发挥政协纽带作用,凝聚港澳委员资源优势,为泉州市产业链现代化升级引入新动能。 一、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培育增长引擎 2024年,泉州市重点推进“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战略,将安溪县纳入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承载区。中科生物产业园依托现代无土栽培技术,构建了年产万吨级的高端蔬果生产基地,其植物工厂技术体系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三安光电产业园则聚焦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链,2023年完成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量产突破,带动上下游18家配套企业入驻,形成百亿级光电产业集群。此次视察中,委员们重点关注了园区土地集约利用、产学研融合及基础设施配套情况,对安溪县通过盘活低效工业用地实现“零增地招商”的创新实践给予高度评价。 二、双轨推进产业升级优化供给体系 针对泉州市“传统产业占比高、新兴产业规模小”的结构性矛盾,调研组提出双轨并行策略:在存量改造领域,建议借鉴晋江鞋服产业数字化改造经验,支持安溪藤铁工艺产业建设共享智能制造中心,2024年计划推动50家茶机具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增量培育方面,强调需加快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卡脖子”领域突破,结合福建省级实验室资源建设光电材料中试基地。港澳委员特别指出,可参照粤港澳大湾区“前研后产”模式,推动泉州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建立联合实验室。 三、构建招商引资全链条服务体系 座谈会上形成共识:需建立“全生命周期”招商服务机制。在项目前端,发挥港澳委员跨国企业资源网络,策划面向欧洲的精准招商活动,重点引进光电设备、生物制剂等领域隐形冠军企业;在落地环节,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简化产业园区项目审批流程;在后期服务中,试点“企业服务管家”制度,2024年计划在泉州台商投资区等载体推广“政策计算器”数字化平台。与会者特别建议强化资本招商,联合粤港澳创投资本设立50亿元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破解初创企业融资瓶颈。 四、强化区域协同提升开放能级 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定位,泉州市正构建“一区多园”开放格局。调研组呼吁深化与金门高新技术产业园的产业协作,共同建设跨境技术转移中心;同时借助港澳委员渠道优势,2024年重点推动泉州综合保税区与香港数码港共建离岸孵化基地。针对人才短板,建议实施“侨智回归”工程,设立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驿站,对引进的国际研发团队给予跨境个税优惠。当前泉州市已出台专项政策,对落地园区的重大外资项目提供最高3000万元奖励。 此次视察活动促成6项具体合作意向,包括建立“港澳委员产业观察点”机制、编制《泉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图谱》等。安溪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立足本次调研成果,在2024年第三季度前出台园区标准化建设2.0版方案,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招商引资乘数效应,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提供示范样本。
2025-07-28
-
福建体育产业招商推介活动成果丰硕 总投资超300亿元
近日,福建省体育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一场大型招商推介活动在晋江市成功举办。活动集中展示了体育产业领域的新项目和新机遇,共达成开工项目15个、签约项目42个,涉及总投资金额超过300亿元。这些项目涵盖健身休闲、体育旅游、竞赛表演等多个领域,将进一步推动福建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重点项目引领产业升级 此次推介活动聚焦体育本体产业,重点推进健身休闲综合体、体育小镇等民生相关项目。其中,福清市龙江马术基地项目尤为引人注目,规划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马术主题公园,未来还将拓展射击、射箭等配套项目。龙岩市龙湖水上运动体育休闲基地等项目则体现了专业体育与大众休闲的融合发展模式。 二、签约项目助力创新发展 活动现场签约的42个项目中,武汉体育学院与晋江市合作的体育事业创新发展中心备受瞩目。该中心将围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向展开工作,为当地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其他签约项目涉及体育器材制造、赛事运营等多个细分领域,将进一步丰富福建省体育产业链。 三、招商手册释放投资机遇 主办方还发布了包含104个项目的招商手册,总投资额近360亿元。这些项目覆盖体育场馆建设、运动休闲小镇开发等多元化投资方向,为各类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选择。 四、政策支持优化营商环境 福建省相关部门表示,将持续完善体育产业扶持政策,通过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培育知名品牌等措施,推动体育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此次推介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福建省在打造体育强省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2025-07-28
-
石狮市8家企业入选省级科技小巨人培育库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近日,石狮市科技创新领域传来喜讯,当地8家优质企业入选省级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培育发展库,涵盖智能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成果标志着石狮市在强化招商引资、优化产业布局方面取得新突破,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培育库扩容凸显产业升级动能 此次入选的8家企业包括大帝实业、鑫隆针织机械、我答答信息科技等,均具备核心技术优势和行业领先地位。例如,某反光材料企业自主研发的高性能产品已应用于多领域安全防护,而某汽车教学设备制造商则填补了国内职业教育装备空白。福建省科技厅通过建立动态培育机制,重点扶持这类高成长性企业,为其提供研发补助、人才引进等政策支持。 二、政企联动构建全链条培育体系 石狮市近年来将科技小巨人培育纳入区域创新规划,建立分层分类的企业数据库。相关部门联合第三方机构,从研发投入强度、专利数量、市场占有率等维度筛选候选企业,并对入库对象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服务。统计显示,当地科技型中小企业近三年累计获得各级财政扶持资金超亿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 三、创新生态激活县域经济新引擎 以此次入选企业为代表的科技小巨人群体,正成为石狮市产业转型的重要支点。当地通过建设产业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某电气企业依托高校合作开发的智能控制系统,已实现进口替代;某针织机械厂商的自动化设备更是远销海外市场。这种“科技+制造”的融合发展模式,有效提升了产业链价值。 四、长效机制护航可持续发展 为确保培育成效,石狮市建立跟踪评估机制,定期考核企业成长指标。对连续两年未达标的入库企业实行退出管理,同时动态补充符合条件的新锐企业。这种优胜劣汰机制既保持培育库的活力,又引导企业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据悉,当地计划未来三年新增15家以上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进一步壮大创新主体规模。 此次培育名单的发布,不仅展现了石狮市科技企业的硬实力,更折射出地方政府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的系统性思维。随着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地见效,这批科技小巨人有望加速成长为引领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中坚力量。
2025-07-2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